我與我的第一堂瑜伽課: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
➤ 當你聽到「瑜伽」時,心裡的畫面是什麼?
總是有許多朋友在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我的瑜伽生活後,揚起興奮的表情問「你會把腳抬到脖子上嗎?」或是眼神期待的說「練瑜伽是不是都會倒立?」,這些千奇百怪的問題令我嘴角泛起微笑,希望能邀請他們來參與課程將我最喜愛的事情與他們分享,但大部分的人總是回應我一個驚恐的表情搖頭說「不行啦,我的筋很硬。」或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偷偷問「那我多久可以練會劈腿?」,好像在多數人的心中,早已默默的將瑜伽與柔軟度畫上等號。
曾經也以為對於柔軟度好的我而言加入一堂瑜伽課程不是太難的事,但至今不會忘記那次課後是多麼疲憊的’飄’回家,並且延遲性肌肉痠痛(DOMS)了將近快五天才好,可知那次上課的震撼教育對以前從不運動的我來說是多麽的強烈。我們總是習慣用自已唯一或是少數的經驗來下結論,自己當然也不意外的在心中將瑜伽一詞重新改為與「肌力」或是「很累」劃上等號。
後來因為研究所專題,花了點時間唸了許多文獻才清楚,既然「瑜伽」本意為結合,那練習本該回歸平衡、協調才會讓身體與心靈達到更好的狀況,原生印度的瑜伽三大派系「Ashtanga」「Iyengar」與「Kundalini」也是基於這個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理念與練習方式。
➤ 「有時候不是你不適合瑜伽,只是剛好選擇了一堂不適合你的課程而已。」
隨著時間累積,陸陸續續也經歷了許多不同老師不同風格及派別的課程經驗,加上大學念運動醫學的運動科學知識加以應用,體悟出一些心得讓我在之後日子裡能快速選擇自己適合的課程,或是介紹給詢問課程的初學者。
以健康體適能角度來說,運動分成「肌力與肌耐力」、「柔軟度」與「心肺功能」三個要素,因為瑜伽課程的練習特色較難執行「心肺功能」訓練這邊先不討論,「肌力與肌耐力」及「柔軟度」成了瑜伽課程內容的主軸,並且依照成分比例就能安排不一樣強度及感受的課程。舉例來說:哈達瑜伽(Hatha yoga)字根為太陽(ha-)與月亮(-tha),也就是肌力與柔軟度的結合,代表瑜伽基礎講求的動靜平衡、內外平衡並且對於大自然的敬畏。
➤ 對於初學者而言,運動強度選項可以優先考慮
如果平常工作生活是久站、久坐型且沒什麼運動習慣的坐式生活者(Sedantary lifestyle),因為體力、身體素質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進步,可以選擇肌力比例少一點或是盡量兩者元素平衡的課程,讓運動強度是舒服且身體可以接受的,坊間常見的課程名稱可以從「和緩瑜伽」(Slow yoga)、「溫和瑜伽」(Gentle yoga) 這類相關名詞來選擇。反之,體力、肌力較好或有練習經驗的人則可以嘗試肌力成分多一些的課程,讓練習充滿挑戰,例如「力量瑜伽」(Power yoga)或是Ashtanga。
➤ 當了解自己體能狀況後,則可以用生活習慣及個性來選擇
瑜伽希望能讓練習者的身體回到平衡狀態,假設平時個性比較急躁、工作繁忙並且有強力企圖心的人(rajas),可以選擇比較緩慢、伸展類型的靜態課程來幫助自己,例如「陰瑜伽」,反之,平時個性比較緩慢、悠閒、較無行動力的人(tamas)就可以選擇比較偏動態、有一些小挑戰類型的課程來讓自己進步,例如「流動瑜伽」(Flow yoga)。
隨著練習經驗累積才慢慢明白,在不同的課程詮釋中,我們選擇的不僅僅是對於自我的認識,還有每位老師自身的練習經驗、喜好與人生體悟。
➤ 「Words fail to convey the total value of yoga. It has to be experienced.」-B.K.S. Iyengar
如果還是無法選擇的話,就聆聽自己吧。
當你結束課程從教室走出去時,身體覺得舒服、心裡泛起了微笑、甚至感覺平靜,那麼你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瑜伽課程。
【作者簡介】
✐徐緯珍 Tina Hsu
現職
๑綻放瑜伽工作室 創辦人
๑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兼任講師
๑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業界實習教師
๑台中市五權社區大學瑜伽老師
๑台中市身障體育會身障瑜伽老師
證照
๑美國瑜伽聯盟認證200小時師資 RYT200
๑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認證私人教練 NSCA-CPT
๑挪威紅繩懸吊訓練 Record Neural 1
๑教育部大專院校合格講師證書
學歷
๑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 學士
๑國立中興大學運動健康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
經歷
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運動治療師
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運動治療師
๑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特約運動治療師
๑台中市南屯區長青學苑高齡運動瑜伽老師